top of page
Search

Reading Lolita in Teharan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 Writer: CC和有希
    CC和有希
  • Feb 3
  • 2 min read

书封
书封

1948- 伊朗人(已移民美国),大体英语写作 #还活着


出版于2003年,是作者Azar Nafisi于1979-1997年在伊朗生活和教学的回忆录。期间作者经历了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她自己在德黑兰大学执教,然后被开除,然后被德黑兰的另一所大学(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聘用又开始教书,又辞职,然后在家开了一个book club和7个学生在家一起读西方名著,最终离开伊朗。

本书记录作者在伊朗的生活和与学生的互动,穿插文学评论和对政治氛围的描述,就纪实文学/历史小说的体裁来说是很独特的体验。全书分为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和奥斯丁四个部分,看起来是按照讨论的文学作品来分章节,其实也是按伊朗局势的时间顺序和政治氛围变化而分的。其对于伊朗政治的描述由中国读者来读心有戚戚,其中提到革命时期政权的混乱和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新政权上台之后的换汤不换药,保守力量掌权之后对于社会文化自由的缓慢收紧,和保守政治环境下女性的处境;我自己读的时候深感仿佛是在读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拿《洛丽塔》和以宗教保守的伊朗放在标题中作为卖点,而文学评论也确实占了全书体量的相当一部分。这些文学评论当然不是与当时在伊朗发生的事情无关的,作者提到了很多她的宗教保守的学生对于这些作品的批评,与她的另一些学生从这些作品里获得的慰藉。她在最后讲奥斯丁的部分里提到,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读文学,不仅是一种escapisism,也是保全个人的理智和人性的做法。文学是我们的最后的堡垒。

这本书开头很啰嗦而且作者偶尔有种说教感(可能当老师当习惯了),可能打开有点难以读下去(总之我是关上然后去借了有声书)。后来习惯了作者那种乡愁之后就能接受有时候果然是过于长了的环境描写了。总之推荐喜欢提到的四个作者的读者和对伊朗政治和伊斯兰革命有兴趣的旁友阅读。


另外分享一个书友朗读全书的链接!可以当作不要钱的有声书听。


 
 
 

Comments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